通知公告

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2014年工作总结

日期:2014-12-30  访问次数:7682


一、树立学术交流品牌,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交流学术信息、启迪创新思维、促进学科发展是学会工作的首要目标,也是高质量服务于会员的重要举措。2014年,学会着眼于精品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发挥专业委员会活力,成功举办各类学术会议6次,参会代表人数近3000人次,收录摘要900余篇。
“2014全国植物生物学研讨会”--2010年我会联合中国遗传学会、中国植物学会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发起了2010年全国植物生物学研讨会,2012年吸引作物学会加入,目前已形成五个学会每年共同主办、轮流承办的格局。2014年全国植物生物学研讨会9月12-14日在河南开封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近千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以“植物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邀请了9名院士和近100名近年来涌现出的中青年学者,围绕“植物发育生物学”、“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生物逆境”、“非生物胁迫和逆境适应”等九个专题开展了90余场报告,充分反映和展示了我国植物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水平。
“植物代谢国际会议”——该国际学术会议由我会理事长陈晓亚院士倡议,我会发起与组织,每3年举办一次,已成功举办三届。会议邀请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瑞士、比利时、荷兰、日本、丹麦和中国等10多个国家的世界一流科学家围绕植物初级代谢、次生代谢途径、代谢组学与分析技术、酶的结构与功能、天然产物和合成生物学等研究领域展开丰富而精彩的学术交流。2014年7月召开的第三届植物代谢国际会议,参会代表人数近500人,同比增长25%,其中国外专家学者达200人,会议的规模和影响已超过国际上另两个植物代谢领域重要会议:加拿大的班夫植物代谢会议和GRC(高登研究会)组织的植物代谢工程研讨会。该国际会议打造了一个植物代谢及其调控研究的高水平交流平台,不仅为改善作物产量与品质以及生物产量,而且也为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服务科技创新为动力,开创期刊建设新局面
科技期刊作为科技创新的载体, 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到科技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学会主办中、英文刊各一本,2014年,期刊建设取得了重要突破。
(一)《分子植物》跻身国际植物科学领域顶尖期刊之列
Molecular Plant(中文名:分子植物)创刊于2008年,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2014年发布的2013年度JCR,本刊IF为6.605,再创新高,位居本领域研究类SCI期刊第4(4/175),连续四年排名亚洲第一。这些数据表明本刊已跻身国际植物科学领域顶尖期刊之列,成为展示我国植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引领国际植物科学发展的重要交流平台。
(二)《植物生理学报》稳定成为国内精品期刊
《植物生理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第一主办的科技学术类期刊,2014年已发表223篇,1612页;预计全年发表论文数将超过250篇。2011年起推出特约综述栏目,至今已发表了22篇;其中2014年出版了“重金属污染与土壤修复”和“植物衰老与生长发育调控”两期针对植物科学研究热点的专刊,普及了科学知识,也促进了本领域学科的发展。
经过网站改版,2014年学报网站信息更丰富,还有过刊全文、新浪微博、电子目录推送、下载排行等多种功能,网页点击率大大增加,学术影响力也稳步提升。

三、依托科学普及与科技服务,努力服务于社会
(一)打造品牌科普活动,普及植物科学知识
学会在公众科普方面,重点打造了“国际植物日”科普品牌活动。“国际植物日”是由欧洲植物科学组织(European Plant Science Organization, 简称:EPSO)在全球发起,我会作为中国协调方,从2012年开始已经连续三年利用5月的科普活动周在中国组织大型主题科普活动。活动主题包括“植物科学与人类生活”、“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植物科学与都市农业”、“植物科学与餐桌上的安全”、“植物转基因技术与人类生活”、“亲近植物走近健康”、“院士专家与媒体公众见面会”等,活动得到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西亚高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20多家单位的积极响应,建立了辐射全国的科普网络,编辑派送了3万册的科普资料,受众已超过50万。为便于活动的组织协调,连续两届的植物日启动地点均设在上海,2014年,学会决定走出去,将开幕仪式放在了科普条件相对更加成熟的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真正做到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2014年植物日活动当天,学会特邀中国科协陈章良书记出席,并作重要讲话。
(二)着力科普基地与科普资源的开发,强化科普工作成效
学会积极开拓优质科普资源整合能力,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为目标,采取大联合、大协作的方式,注重广泛性、延续性与吸引性,使科普工作从分散到完整,逐步完善。学会共建立松江蓝莓园科普教育示范基地、马陆葡萄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上海交通大学转基因科普示范基地等六个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基地根据自身特点,面向特定人员进行科普宣传。为使基地更加发展壮大,学会一方面邀请专家前往科普基地进行技术指导,释放学会智力资源红利,一方面采用以奖代补扶持和表彰宣传优秀基地,激发创新动力。
学会与时俱进,2014年开通了学会科普专栏与官方微信,科普专栏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做出回应,微信平台面向大众普及植物科学常识,听众已近800人。
(三)积极开展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为鼓励青少年亲近自然、主动学习植物科学知识,我会拓展科普思路,创造性地结合“国际植物日”,与《语文报》社合作发起全国中小学生《植物科学与人类生活》征文活动,受到了全国不同地区的广泛响应。2014年全国中小学参与人数已达20000人,收到各单位推荐优秀稿件超过4000篇,从中评选出优秀征文110篇。
(四)开展专题培训,促成科技成果交流,培育创新科研团队
学会从2007年开始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木薯生物技术与功能基因组学”的研讨班,参会人员包括来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西木薯研究所、广西大学等从事木薯研发一线单位的广大科研人员。2014年,第七期木薯生物技术与功能基因组学研讨会于2014年1月10日-12日在海南海口顺利召开。会议以“发展可持续农业技术,促进热区薯类产业化”为主题,参会人数达100人次。该研讨班的举办,建立了一支木薯研究的优势团队,成功促进了我国木薯分子育种的发展,对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深化国际合作,提高学会国际知名度与话语权
(一)依托世界植物科学理事会,提升学会国际话语权
世界植物科学理事会(Global Plant Council,GPC)是全世界植物科学组织组成的联盟,已有全球15国和欧盟28个组织加入。我会名誉理事长许智宏现为GPC执委会理事。在GPC 2013年年会上,学会争取到了世界植物科学理事会2014年作物营养强化论坛的承办权,并已于今年7月份在厦门顺利举行,来自全球的50位相关专家齐聚鹭岛,探讨最新的焦点科学问题与技术解决策略,使大家真正感受到了植物营养强化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与市场潜力。
2009年GPC成立之初,我会是唯一的中方代表,随着学会话语权的不断提升,我会又先后推荐了中国植物学会、中国作物学会和中国遗传学会加入GPC,促进中国植物科学组织的影响力整体提升。
(二)加强合作交流,提升学会业务创新能力
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活动,学会进一步加强了与其他国家植物科学组织的合作。2014年我学会与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学会(ASPB)签订了双方会员互利协议,我会会员参加ASPB年会均享受该会会员注册费优惠,会议也为我会会员提供专用网络通道及优惠代码。

五、提高会员服务水平,打造科技工作者之家
(一)与时俱进,加快网络化、信息化建设
2014年学会通过总结经验,同时借鉴国内外成熟会议平台经验,对于会议的在线注册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升级之后的注册系统操作简易、界面友好、支付流畅,大大简化了注册流程。通过植物代谢国际会议与会员代表大会的实践检验,得到了参会人员的肯定。随着手机客户端的在科研人员中广泛运用,学会今年首次开发了会议手机软件系统,参会人员可通过手机实时查看会议信息与日程进度安排,该系统已在今年会员代表大会上投入使用,尤其受到年轻代表的欢迎。
(二)牢固树立科技工作者主体地位,拓展服务渠道
2013年学会创新性地新增“植物生物学女科学家分会”,分会成立一年来,已拥有会员100余名,均为植物生物学前沿领域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科研人员。2014年4月11日,在扬州大学组织召开了女科学家分会论坛,在8月5-8日的学会年会上,女科学家分会也积极设立了分会场。
为充分发挥表彰奖励的激励和导向作用,2014年学会开展“优秀论文”、“青年优秀论文”、“学会先进工作者”和“荣誉会员”评选工作,经各地方学会、分支机构、专业组的推荐,评选出51名获奖会员;通过表彰奖励与人才举荐,加强了学会凝聚力,也提升了会员自身发展与成长的空间。

六、加强自身组织机构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一)加强学会制度建设,规范学会管理工作
加强学会制度建设,坚持民主办会,对于深化学会改革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学会在制度建设上,做出了以下几项突破工作。
1、为充分发挥学会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的作用,学会以理事会换届为契机,通过了《(常务)理事会承诺书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学会理事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相应的奖惩措施,防止“理事不理事”、“理事理不了事”的现象发生。
2、为规范分支机构的成立、变更及注销事宜,调动分支机构工作热情,通过了《分支机构管理制度》,明确了分支机构每年开展业务活动的最低次数,以及相应的奖惩机制,全面激发分支机构活力。
3、为进一步规范学会各类会议的组织实施过程,学会通过了《会议管理制度》,明确了会员代表大会、(常务)理事会议、学术会议、秘书处工作会议等多项具体管理规定,对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指引作用。
(二)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专兼职队伍
无论是学会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具备良好素质的专兼职人员队伍。这些工作人员应具有竞争意识、法律意识、人才观念、效率与效益观念等。我学会办事机构工作人员实行全员聘用。面向社会招聘专职工作人员,2014年新招聘一名具有生物学专业硕士学历的专职工作人员,为学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目前学会专职工作人员呈现出年轻化、职业化、高学历化特点。
(三)以会员代表大会为契机,推动学会体制、机制改革
会员代表大会是学会最高权力机构,2014年8月学会召开第11次会员代表大会,履行相关民主程序,审议通过了第十届理事会财务报告、工作报告以及章程修改意见,选举产生了第十一届理事会。本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公开透明,结果客观公正,充分体现会员代表的共同意愿,实现会员对学会工作的参与和民主决策。
此次章程修订过程中,学会从多方面阐述了自身定位为“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教育培训等各项业务活动,为繁荣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为促进科技战线出成果,出人才,为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章程中首次明确了学会是中国共产党联系植物生物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学会自2012年开始实施“党建强会”活动,按照“体现党建工作、促进学会发展、符合学会特点”的基本要求,组织了多次以党员为主体的科普活动及会员日活动。此次章程修改更是学会党建工作成效的具体体现。
(四)顺应学科发展,扩充分支机构
随着植物生物学的发展,学科的分支越来越多,学科的综合也越来越密切,新的学科不断分化和交叉。在近几年植物生物学研究领域,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机理、孢子植物的逆境应答等多个研究方向成果显著。2014年,学会顺应学科发展的需求,筹建“水生生物学分会”与“孢子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分会”,拓展学会的发展空间,增强学会活动的张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