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2015年工作总结

日期:2015-12-31  访问次数:7460


一、打造品牌学术活动,促进学术繁荣
学术交流与学科的发展相适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进步是学会服务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学会努力打造品牌学术会议,搭建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交叉、跨地区合作的学术交流平台,2015年共主办、承办各类学术会议10次,参会代表3910人次,收录摘要1000余篇。形成了综合交流、国际前沿、学科交叉等各具特色的学术品牌会议。
“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2015年“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于10月9日-12日在吉林长春隆重举行。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106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500余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特邀11名院士、专家和90余名近年来涌现出的中青年学者,围绕“基因组结构与功能演化”、“表观遗传学”、“植物细胞与发育”、“光合作用与光信号调控”等九个专题开展了100余场报告,充分反映和展示了我国植物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水平。“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由我会组织发起,已连续举办六年,该会议已成为国内植物生物学领域水平高、规模大、影响深远的学术盛会,有力地推动了植物生物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是广大科研人员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
“植物--生物互作国际会议”--第四届“植物--生物互作国际会议”于8月1日-3日在南京举行,会议以“生物互作与粮食安全”为主题,来自美国、德国、英国、中国等十几个国家的928名学者参会,其中国外学者200余名,同比增长300%,与会专家代表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生物--互作国际会议”继首次在澳大利亚召开后,我会申请到该会议的主办权,迄今已在国内成功举办三届(2011年、2013年、2015年),该会议首次把植物-微生物互作、植物-昆虫互作、植物抗病虫分子育种领域整合成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为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品牌学术会议、促进我国农作物抗性分子育种的知识与技术交流奠定了平台,也是实现学科交叉的重要突破。

二、培育精品期刊,引领学科发展
科技期刊作为科技发展的方向标, 承担着引领学术方向、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知识创新和繁荣学术交流的作用,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到科技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学会主办中、英文刊各一本,2015年,期刊建设取得了重要突破。
学会主办的英文期刊《分子植物》( Molecular Plant),2015年最新影响因子达6.337,在SCI收录的所有植物科学领域期刊中排名第九,连续五年排名亚洲第一。2015年,该刊与《细胞》出版社合作,进入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出版和发行渠道,成为展示我国植物科学国际地位的领衔期刊。2015年8月《分子植物》还举办了首届“分子植物”国际研讨会:从模式植物到作物,来自美国、德国、英国、丹麦、瑞士、加拿大和中国等10多个国家的3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分享了当今植物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期间《分子植物》召开了第8次编委会,40余位MP国内外编委、Cell Press出版经理和高级编辑Helena Yang及编辑部成员等共52人参加会议,就MP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投审稿系统、同行评审、稿件和出版质量提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助于推动MP快速成长为国际植物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提升我国植物生物学研究和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植物生理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第一主办的科技学术类中文期刊,2015年发表学术论文250篇,在国内学科排名第四,已连续十年成为国内精品期刊。2015年,学报编辑部积极开发期刊稿件处理系统和学术论文网络评审系统,优化稿件来源,期刊质量得到较大提高,学术影响力也稳步提升。

三、依托科学普及,努力服务于社会
(一)打造品牌科普活动,普及植物科学知识
学会积极引入国外前沿科普资源,借鉴国外先进的科普理念和运作机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作为 “国际植物日”主题科普活动的中国协调方与发起者,学会不断开拓思路,创新思维,密切联系各组织单位,充分搞好统筹协调工作,在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举办了第四届 “国际植物日”大型科普活动。本次活动以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和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主会场,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上海辰山植物园、南开大学、深圳国家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云南省植物学会等多地为分会场,举办了三十余场形式多样、互动性强、民众参与度高的科普活动。本届“国际植物日”活动创新性的将科普主会场拓展到科普氛围更好、民众参与度更高的科技场馆中,大大增强了科普的效果和影响力。活动期间,共有来自全国各地2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 家学者,中小学生,社会民众及各界媒体人士20000余人参加,同比增长300%,编辑派送科普资料5万余册,科普网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新民网、中国科学报、人民网、环球网、解放网等十余家媒体对植物日活动进行了报道,受众人数超过70万。初步建立了以全国大型植物园、全国高校及科技场馆为基础的科普网络,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科普道路。
(二)拓展科普传播渠道,促进科普信息化建设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学会牢牢把握科普信息化这一发展趋势,加强学会科普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科普资源全民普惠共享。
2015年以来,学会在传统网络专栏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进一步开拓科普宣传的新渠道,不断巩固和扩大科普宣传新阵地。动员学会专家资源讨论制定了学会《科普信息化建设方案》,并专门协调一名有植物生物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科普信息化网络微平台的运营及维护。按照《科普信息化建设方案》要求,积极动员学会科普专家团队,释放科普资源红利,创作了许多高质量、权威性、传播性强的微信、微博作品,尤其是对于公众比较关心的转基因问题的回应和解答,纠正了民众对于转基因问题的误解与困惑,正确引领社会舆论导向。截止目前,学会微信、微博累计发送科普图文消息 1000 余篇,粉丝人数超过4000人,形成了以社会大众和植物领域科研人员为主的稳定的粉丝群体,对于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大众学科学、讲科学的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2015 年 8 月,学会积极承接中国科协 “2015 年度微信科普及辟谣工作资助项目”,并与 “腾讯微信辟谣平台”合作,组织科学传播专家和科普志愿者对于微信公众平台中的伪科学内容进行辟谣。2015 年 9 月,学会微博、微信正式入驻“科普中国”微平台,通过与“科普中国”的深度融合,创新科普表达和传播形式,努力营造“众创、严谨、共享”科普生态圈,大力提升科普知识传播覆盖面和 影响力。2015 年 10 月学会官方微博入围 “科普中国”科普微平台第九期科普认证潜力榜榜单,成为科普传播的重要阵地。
(三)深化特色活动,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普工作
青少年科普是青少年获得自主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为鼓励青少年热爱植物、亲近自然,我会拓展科普思路,创造性地结合学会品牌科普活动 “国际植物日”,联合 《新作文》杂志社以“亲近植物、关注健康”为主题发起全国中小学生科普征文活动,2015年活动参与人数超过两万人,初选征文数目超过 4000 篇,通过专家初评和复评从中评选出一等奖 10 名,二等奖 40 名,三等奖 60 名,大大提高了青少年对于植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学会注重借鉴国际先进的科普理念,引进国外优秀的科普作品。与美国植物学家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Biologists,ASPB)进行合作,组织学会专家--北京大学顾红雅教授完成英文科普画册 “My life as a plant”(中文名称:一棵植物的生命)的编译工作。画册内容新颖活泼,在今年的 “国际植物日”活动期间发放近万本,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
(四)深度挖掘科普资源,打造科学家科普校园行
学会充分利用自身学科和专家智力资源优势,结合学会学术活动,开展科学普及。学会于2014 年正式成立“植物生物学女科学家分会”(以下简称“女科分会”),致力于解决女性科学家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障碍与问题,促进女性更多参与科研、教学与科普活动。成立一年多以来,女科分会在科学普及方面发挥出巨大的活力,并创造性的将学术活动与科普活动结合在一起,打造了“植物生物学女科学家科普 校园行”系列活动。2015 年 3 月和 10 月,“植物生物学女科学家科 普校园行”第二站、第三站分别走进北京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采用专家与学生面对面的形式,普及植物科学知识,解答学科疑问、倡导生活智慧等,大大增加了科普的参与度和关注度,让广大的青年学生们成为优质、权威科普内容的受益者和传播者。

四、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学会业务创新能力
(一)鼓励学会专家参与国际组织,推荐专家在国际组织中任职
我会名誉理事长许智宏现为世界《植物科学理事会(GPC)》执委会理事;理事曹晓风现为国际植物表观遗传组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学会多位理事在国际期刊中担任编委。另外,我会还加强同欧洲植物科学组织、美国植物学家学会等多个学会同行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提升学会软实力。
(二)积极举办国际会议,提升学会影响力
2015年学会积极组织主办了首届“分子植物”国际研讨会:从模式植物到作物、“第四届植物--生物互作国际会议”,承办了“第二届国际油菜素甾醇会议”三个国际会议,促进了我国及世界植物生物学学科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学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五、加强自身组织机构建设,提高会员服务能力
学会始终将办事机构工作人员的职业化建设作为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努力培养专职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提高工作技能、加强职业规范,保证学会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不断提高为会员服务能力。
(一)加强学会制度建设,规范学会管理工作
建立竞争上岗、定岗定责的用人制度。学会办事机构人员全员实行社会招聘,工作人员全部实现专职化、年轻化、高学历,平均年龄28.6岁。 2015年学会进一步细化办事机构分工,明晰岗位职责,成立学术部、会员科普部,明确分工、理顺关系,工作成果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二)建立学会会员服务制度,提高会员服务水平
建立学会会员服务制度,调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会员工作,完善会员入会机制、建立会员重新登记制度、增加会员福利、提高会员服务水平,截至2015年底,会员人数已达5962人,较2014年增加839人,会费缴纳率超过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