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专家公众媒体共话转基因
——第二届国际植物日暨农业生物技术科学传播平台启动仪式在沪举行

日期:2013-05-20  访问次数:14330

5月18日,第二届国际植物日暨农业生物技术科学传播平台启动仪式在上海辰山植物园举行。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长许智宏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上海辰山植物园园长陈晓亚院士,上海市科协陆檩副主席,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崔丽萍副书记,农业生物技术传播平台主席朱祯研究员等专家出席了启动仪式,并为第二届国际植物日主题征文大赛的获奖选手颁奖。

国际植物日是由欧洲植物学组织(European Plant Science Organization, EPSO)在全球发起的大型科普活动,自2012年起每年组织一次,旨在向社会公众传播植物科学知识,以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植物科学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认识。植物生物技术已成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次活动的宗旨是加深公众对转基因知识的了解。

农业生物技术科学传播平台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中国作物学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共同发起成立,平台联合植物生物学领域、食品安全与环境安全领域等多方面的专家,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广泛开展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普及、信息服务等活动。

活动当天,上海辰山植物园内设立了“植物转基因技术与人类生活”大型展览与实物展示,展览从人类生活面临的人口持续增长、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和耕地资源制约等问题入手,图文并茂地阐述了转基因技术原理、发展转基因技术的意义及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医药、食品、能源、环保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从科学角度解答了公众最为关心的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并对网络上误传的诸如“普斯泰土豆事件”、“美国帝王蝶事件”、“墨西哥玉米事件”等“转基因事件”进行了澄清和解释。在实物展示区,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水稻等已经商业化和正在研究中的转基因作物。

本次活动还特别设置“院士专家与媒体公众见面会”,见面会由农业生物技术科学传播平台主席朱祯研究员主持,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晓亚院士,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卢宝荣教授分别从转基因知识介绍及发展转基因技术的意义和转基因安全评价等方面向到会的300多名公众与媒体人介绍了转基因科普知识。随后许智宏院士、陈晓亚院士和其他各位专家围绕转基因问题回答媒体公众提问。在回应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问题时,许智宏院士、陈晓亚院士等认为,转基因技术是未来解决全球粮食安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朱祯研究员说,获准生产的转基因食品,要经过世界各国公认的、严格的食品安全评价才能出现在人们餐桌上,可以说比普通食品更安全。因为自古以来,还未有任何食品经过如此严苛的安全评估。不仅如此,转基因食品提高食品安全性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比如,玉米被害虫咬了之后会感染黄曲霉菌而产生黄曲霉毒素;而转基因玉米可以有效抵御虫害,从而防止了黄曲霉素对玉米的感染,大幅降低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从这一点看,转基因抗虫玉米比传统玉米更安全。同时,抗虫玉米还减少了农药施用,减轻了农药残留问题。

为鼓励青少年亲近自然、主动学习植物科学知识,参与国际植物日活动的上海辰山植物园、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华南植物园、武汉植物园、北京植物园和华西亚高山植物园等达成共识,对本次国际植物日征文大赛十位一等奖获奖选手奖励这些植物园一年内无限次免费入园的套票。

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作为国际植物日的中国方面发起机构,已成功组织首届国际植物日在中国的系列活动。第二届国际植物日以“植物科学与生态建设”为主题,从“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植物科学与都市农业”和“植物转基因技术与人类生活”等方面开展科学普及活动。5月18日这一天,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24家单位也同步开展了国际植物日大型科普活动。